七谷经
奉宽宏、仁慈上帝之名!
奉宽宏、仁慈上帝之名!
赞美归于上帝!祂令实有自虚无中呈现;将先存隐秘铭刻于人之碑碣;教谕他未曾知晓的神圣宣说之奥妙;令他成为已信者及臣服者的明晰之书;使他在此黑暗与衰败时代见证万物①之创造,并在非凡圣殿②里自永生之巅以奇妙之音道出——最终,人人皆能以其主之显示者的身份独自亲身见证:诚然,除祂之外,别无上帝;人人皆因此而能奋力攀登那实在之巅,直到目空一切,惟见上帝。
①Kullu Shay’(库勒谢)。
②喻指显圣或显圣者(the Manifestation)。
我亦赞美和颂扬从那神圣本质之洋分出的首片大海,自那一体之境闪耀的初道曙光,在那永恒之天升起的首轮太阳,被那独一灯塔的先存之灯点燃的头道火焰:祂乃尊贵者王国之艾哈迈德①,亲近者众灵之穆罕默德,诚挚者领地之马哈茂德②。在知祂者的心中,“祂享有至伟之诸名号……无论你们以何种名号祈求祂。”愿祂的眷属及同伴享得充分、长久和永恒的安宁!
①Aḥmad,同艾哈默德,穆罕默德在《古兰经》里的名称。——译注
②Maḥmúd,公元971-1030在世,伽色尼王朝素丹(苏丹),著名军事家,一译“马默德”。穆罕默德、艾哈迈德和马哈茂德均为先知的名字和称号,派生自动词“赞美”和“颂扬”。——译注
再者,我已听闻知识夜莺在你生命之树的枝头上鸣唱,获知确信之鸽在你心田之荫的枝杈上高歌。诚然,我确已吸纳你爱之衣饰的纯净芳香,并经由详阅惠函而达至与你确然心照神会。你提及自己舍身于上帝并藉祂获得新生,说起自己对上帝所钟爱者、祂的诸名号之各个显示及祂的诸属性呈现之处的爱,我对此已加留意,故而,我自荣光圣界向你显露神圣而辉煌之标志,召唤你进入那神圣、亲近和华美之天庭,引领你到达如此境界:视大千世界为空,惟见自己所爱戴之尊荣者的圣容;当受造万生为无,一如其前世之莫名。
对此,那一体之夜莺已于高西耶园①唱出。他说:“你的心碑上将出现如此玄妙之神秘文字——‘敬畏真主吧,祂会授你知识。’②你的灵魂之鸟亦将回忆起先世之圣殿,以渴望之翼翱翔于‘走你的主走过的路’③之天宇,在‘而后以各类果实为食’④之诸花园里采撷共享之果。”
①the garden of Ghawthíyyih,出自阿里的布道。
②《古兰经》第二章第282节。
③《古兰经》第十六章第71节。
④同上。
朋友啊,我凭生命起誓!这些果实产自知识领地的这些花树之青园,你若借助名号与属性诸镜里炫目的神圣本质之光将之品尝,思慕之情便会从你手中夺去耐心与忍隐之缰绳,使你的灵魂随那闪耀之光颤栗,将你从尘世家园领到实质中心里的第一神圣居所,且将你提升至如此境界:翱翔天际,如行大地;健步水上,如履平川。倘若如此,我、你、凡登临知识天堂者乃至其生命之园受到来自万恩者示巴①的确信之风吹拂而心灵复苏者,必为之欢喜。
①Sheba, 旧译赛百或赛伯,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传说中的王国,象征安居之地或家园,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据《圣经·旧约》记载,所罗门王在位期间,示巴女王曾亲率驼队前去拜见他。《古兰经》亦有她会见所罗门王情形的描述。而据北非另一种传说,示巴嫁给所罗门王,其子曼涅里克一世创建了所罗门王朝。——译注
循正道者,必得安宁!
此外,行者由凡尘居所达至天上家园之旅程,有“七阶段”一说,亦有谓“七谷”或“七城”者。他们说,若非弃绝自我,历经这些阶段,行者便绝无可能抵达那亲近和团聚之洋,亦无法畅饮那绝世佳酿。首阶段乃是
探寻之谷
探寻之谷
本谷所需之坐骑乃是毅力;若无毅力,本旅程之行者便无处可至,无的可达。他决不可心灰气馁;纵然经年累月艰苦跋涉,仍未一瞻那圣友之美,亦绝不该踌躇畏缩。因为,凡寻求“为我们”之“克尔白”①者,皆因此佳音而欣喜:“我会在我的道上引导他们。”②在探寻过程中,他们决然奉献,厉兵秣马,时刻尝试由疏失之境进入生命之域。无束缚可阻碍他们,无劝言可制止他们。
①Ka‘bih,位于麦加的圣所,这里意指“目标”。
②《古兰经》第二十九章第69节:“无论谁为我作出努力,我都会在我的道上引导他们。”
这些仆人义当清除心中的一切痕迹,因为心灵乃是神圣财富之源;义当杜绝模仿,即重蹈先祖前辈遗辙,对天下众生闭合友好与敌意之门。
在本旅程中,寻者会抵达如此阶段:他看见所有受造物都在四处游荡、意乱情迷之中寻找那圣友。他会看到:奋力追逐其约瑟之雅各①何其之多!他将目睹:急切找寻所爱戴者之爱人何其之众!他将见证:苦苦寻觅其属意者之慕求者何其之盛!每一刻,他都有一重大发现;每一时,他都知悉一隐藏奥秘;因为他的心已离开两个世界,向所爱戴者之克尔白进发。每一步,他都将得到来自无形圣域的扶助,他的求索热度亦随之弥增。
①Jacob,又名以色列,希伯来人的祖先,以色列人传统以他为本民族的祖先。《圣经·旧约》称他是以东人的祖先以扫的孪生弟弟。在前往亚兰人部落途经伯特利时得到上帝的特别启示,后来返回巴勒斯坦并再次得到上帝的启示。约瑟(Joseph)为其子。晚年期间,雅各率众子逃荒至埃及,投奔已在那里的约瑟。后死在埃及,葬在巴勒斯坦,在《古兰经》中,雅各被称作叶尔孤白,据麦加古本载,叶尔孤白是易卜拉欣(亚伯拉罕)的儿子;是易司哈各(以撒)的哥哥而非其子。——译注
寻者须以爱之马季农①的标准来衡量其探寻。据说,有一日,他们看见马季农一边筛土,一边落泪。他们问:“你在做什么?”他回答说:“我在找蕾莉。”他们惊叫道:“哎呀,蕾莉可是纯洁之灵啊,你竟然在尘土里寻找她!”他说:“我无处不寻,只要能找到她,哪怕走遍海角天涯。”
①Majnún,字面意思为“疯狂”。原为古波斯和古阿拉伯一著名情圣的称谓,其所爱者名叫蕾莉(Laylí),是一位阿拉伯王子的女儿。他们相爱的故事象征着近乎神圣的人间真爱,成为很多波斯浪漫诗篇的主题,尤以尼扎米写于公元1180-1189年的最为著名。
诚然,智者不屑于在尘土里寻找万主之主,但马季农的话语却表明其探寻热忱的炽烈程度。“凡怀热情寻觅者,必得所愿。”①
①阿拉伯谚语。
真寻者唯其探寻目标是求,别无他顾;爱者只渴求与所爱戴者团聚,别无他意。若非舍弃一切,寻者无可如愿。亦即,他须无视自己所见、所闻、所悟之一切,方能进入灵界,即上帝之城。我们若欲寻求祂,便需劳力;我们若欲畅饮与祂重聚之蜜,便需热情;我们若尝过此杯,便会抛弃尘世。
在本旅程中,行者居无定所,随处栖身。为寻觅圣友之美,他察看每一张面容;为找到所爱戴者,他走遍每一个国度。他逢人交谊,广结善缘,以期能从某些心智中发现那圣友的隐秘,或从某些面容中看到所爱者的圣美。
在本旅程中,倘若他在上帝扶助下发现那无踪迹之圣友的一丝迹象,自上天使者那里嗅出失踪已久之约瑟的芳香①,便能立即进入
①参见《古兰经》和《圣经·旧约》有关约瑟的故事。
爱之谷
爱之谷
并熔化于爱火之中。在本城,极乐之天冉冉升起,普照世界的渴望之阳熠熠生辉,爱的火焰熊熊燃烧;而爱火一旦燃烧起来,必将理智之果焚为灰烬。
此时此刻,行者已无察自身及周遭之一切。他不分无知和有知、怀疑和确信;他不辨引导之晨与谬误之夜。他回避不信和忠信,鸩毒于他不啻药膏。对此,阿塔尔①写道:
①全名法里德丁·阿塔尔(Farídu’d-Dín ‘Aṭṭár),公元1150-1230年,波斯伟大的苏非派诗人。
为不信者准备的,乃是谬误——为忠信者准备的,乃是信仰; 为阿塔尔之心准备的,乃是你的一丝痛苦。
本谷所需之坐骑乃是痛苦;若无痛苦,本段旅程便永无终止。在本站,除了所爱戴者,爱者别无所思;除了圣友,爱者不寻他庇。每过一刻,他在所爱者之道上奉献百条生命;每迈一步,他在所爱者之足下抛舍千颗头颅。
我的兄弟啊!若未进入爱的埃及,你绝不会见到约瑟那圣友之美;若非如雅各那般放弃自己的外在之眼,你绝不会睁开自己的内在生命之眼;若未受到爱火的煎熬,你绝不会与那渴慕之爱者神交。
爱者无所畏惧,且刀枪不入:你见他在火中寒颤,在海里干涸。
爱者乃是地狱之火中的寒颤之人;
知者乃是浩瀚之海里的干涸之士。①
①波斯神秘诗。
爱,无欲求存,不冀求生:爱者,死中觅生,辱中求荣。欲达狂爱之境地,便须心智健全;欲得圣友之交谊,便须灵性充盈。在爱祂之路上,被祂套索之颈必得福佑,落地之首必享快乐。故此,朋友啊,摒弃自我,你便能发现那盖世无双者;超脱此必朽尘寰,你便能在天堂之巢觅得归宿。若欲点燃生命之火,畅行于圣爱之道,你当净空自身。
爱不攫取生灵,
鹰不掠食亡鼠。①
①波斯神秘诗。可比较阿拉伯文《隐言经》第七首。
爱,将世界各处点燃;爱者,使其扬旗之地荒废。他的国度已无生命存在;他的领地已无智者发令。爱之利维坦①吞噬理智之主,毁灭知识之君。他畅饮七海,仍未解心中干渴,他问:“还有吗?”②他自我闭绝,远离世间一切。
①leviathan,《圣经》里讲述的一种海中怪兽,多见于《旧约》的《约伯书》。——译注
②《古兰经》第五十章第29节。
爱绝缘于尘世,也绝缘于天堂。
他一身集七十二种癫狂。①
①出自鲁米(Jalálu’d-Dín Rúmí,公元1207-1273年)的诗集《玛斯纳维》(The Mathnaví,意为“心灵对句”——译注)。鲁米又称毛拉纳(Mawláná,意为“我们的主人”——译注),为最伟大的波斯苏非派诗人,亦为毛拉维教团(亦称“旋转的德尔维希”)的创始人。
无数牺牲者被其镣铐束缚,无数睿智者被其利箭伤害。须知,世界的每片鲜红皆出自他的愤怒,世人面颊上的每片苍白皆缘于他的鸩毒。他带来死亡,而非救治;他行走阴谷,别无他途;然而,于爱者之唇,他的毒液甜过蜜糖;于寻者之眼,他的毁灭好过千万条生命。
故而,须以爱火烧毁邪恶自我之面纱,以使心灵纯洁和净化,进而能够认明大千世界之主的地位。
点燃爱火,焚毁一切,
继而步入爱者之界。①
①引自巴哈欧拉的一首颂诗。
倘若爱者逃离爱之鹰的利爪,且得造物主确认,他便会进入
知识之谷
知识之谷
并由怀疑变为确信,由幻觉之黑暗转向敬畏上帝的引导之光明。他将睁开内在之眼,与所爱戴者私下交谈;他将半开真理与虔诚之门,关闭空想之户。在本站,他满足于上帝诫命,视战争为和平,在死亡中发现永生的隐秘。凭内在与外在之眼,他见证创造界与人魂复活的奥妙;藉纯洁之心,他领悟永无歇止之显圣里的神圣智慧。他在汪洋中发现滴水,在滴水中窥见大海的秘密。
劈开原子的核心,看啦!
你会发现里面有一个太阳。①
①波斯神秘诗。
在本谷,行者于唯一真神之诸创制所见无它,惟昭然天意。他时刻会说:“在仁慈真主的创造之中,你无法找到瑕疵。反复端详一下,你能挑出哪怕一点丁毛病吗?”①他于不公之中见公义,于公义之中见宽宏。他在无知中发现诸多隐蔽知识,在知识里发现无数显白智慧。他打破肉身与激情之樊笼,与不朽圣界之人士交往。他攀登内在真理之阶梯,赶赴内在要义之天堂。他乘坐“我们在各处及他们自身向他们显示我们的征兆”②之方舟,航行于“直到他们明白它(本经)乃是真理”③之大海。若遭不公,他会忍耐;若遇怒火,他会示爱。
①《古兰经》第六十七章第3节。
②《古兰经》第四十一章第53节。
③《古兰经》第四十一章第53节。
从前,有位爱者,因长年与所深爱者分离而哀叹不已,在遥相隔望的思念煎熬中憔悴枯槁。他为情所困,内心已无耐性,肉躯失却精气;无她的生活,于他而言聊无意义;如此日复一日,以至形萎神散。几多白昼,思慕之苦使他不得歇息;几多黑夜,想念之痛令他无法安寝;身遭折磨,以至悲叹;心受创痛,化作哀号。为一品她的临在之杯,他已付出千万次生命,可均无济于事。大夫对他束手无策,同伴避之唯恐不及;诚然,因爱成疾,焉能医治——解铃终须系铃人!
最终,他的渴望之树结出绝望之果;他的希冀之火落得灰飞烟灭。于是,某个夜晚,万念俱空之下,他离家出走,前往街市。忽然,他瞥见一巡捕尾随身后,于是拔腿便跑,巡捕紧追不舍。接着,其他巡捕也聚拢过来,在各路口堵截这位厌世者。而这个不幸的人撕心裂肺地哀嚎着,四处乱窜,悲叹自语道:“这巡捕追我如此之紧,一定是我的死亡天使阿兹拉伊勒①。要不然,他就是暴徒,想要伤害我。”他继续奔逃,爱神之箭令其流血,满心悲戚。这时,一座花园的围墙堵住去路,他攀爬而上,可没料想它竟然如此之高,令其苦不堪言。然后,他奋不顾身地跳进花园。 ①‘Izrá’íl,一译“阿兹拉伊来”,伊斯兰教义里受安拉派遣的四大死亡天使之一,中国穆斯林俗称“取命天仙”。——译注
在那里,他看到所深爱者一手持灯,正在寻找她丢失的戒指。目睹令自己为之失魂落魄的至爱,这灰心丧气的爱者长吁一口气,举起双手祈祷并高呼:“真主啊!请你将荣耀、财富和长寿赐予这位巡捕。因为他是加百列①,引导我这可怜的人;要不然,他便是伊斯拉非来②,给我这不幸的人带来新生!” ①Gabriel,《圣经》和《古兰经》所载一位天使长的名字,汉译《古兰经》作“哲布勒伊来”。——译注 ②Isráfíl,伊斯兰教用语,大天使之名,该天使负责在耶路撒冷的圣岩上吹响号角,宣布复活日到来。平时,他总是把号角放在唇边,准备在安拉发令时随时吹响。据传,穆罕默德曾跟他学习如何做先知,三年后才蒙安拉启示《古兰经》。——译注
他的话语确然为真。因为他在看似暴虐的巡捕身上发现诸多隐匿的正义,在面纱之下发现无数潜藏的慈悲。该巡捕因愤怒而追赶他,却将这爱之沙漠里的干渴者引至其所爱者之海,用重聚之灯点亮了久违的暗夜。他将远离之人逐往亲近花园,为病患之魂引见心灵医生。
之后看来,倘若这位爱者有先见之明,他在事发伊始便会为这位巡捕祝福,代他祈祷,他亦将视其暴虐为正义;可是,既然结局无从预料,他当初便只能哀叹和抱怨。然而,那些跋涉于知识园地的人们却能从战火中见和平,从怒火中见友善,因为他们从开始便能看出结局。
以上为行者于本谷之情状;然而,本谷之上其他诸谷的人们却将始与终视若同一,不,其实他们既不见始,亦不见终;既看不到“首”,亦看不到“末”。①而栖身青翠园地的不灭之城居民甚至对“既非首亦非末”视若无睹;他们飞越起首之一切,拒绝末尾之所有。因为,这些人已跨越名号诸境,风驰电掣般逃离属性诸界。于是有此一说:“绝对合一摒绝一切属性。”②他们且在神圣本质之庇荫下建立居所。
①《古兰经》第五十七章第3节。
②据传出自阿里。
故而,与此相关,对“请你引领我们行走直路”①之涵义,哈杰赫·阿卜杜拉②——愿至高的上帝确认他的可敬精神——作有精妙之见,所言令人信服:“为我们指明正道,亦即,用你的神圣本质之爱光耀我们,使我们能摆脱自我以及除你之外的一切,全副身心归向你,唯你是知,唯你是瞻,唯你是念,不及其余。”
①《古兰经》第一章第5节。
②全名Shaykh Abú Ismá‘íl ‘Abdu’lláh Anṣárí of Hirát,公元1006-1088年,苏非教派领袖,承自先知的伙伴艾优卜(Abú Ayyúb,又译“阿尤布”、“安优伯”——译注),主要以《穆纳加特》(“祈愿”之意)和《鲁拜亚特》(四行诗)著称。“安萨尔”(Anṣár)意为“辅助者”或先知穆罕默德在麦地那的伙伴。
非但如此,这些甚至超越了本站,因而有此一说:
爱是隔断爱者与所爱者的面纱;
除此之外,我不可多言。①
①《玛斯纳维》。
此刻,知识之晨出现,旅行及漂泊之灯熄灭。①
①这里指由“光”或苏非教派领袖引导的神秘漫游和探寻真理。巴哈欧拉在这里告诫神秘主义者:神圣显示者在其既定时代的到来,使进一步探求变得毫无必要,正如阿里所言:“太阳若升起,灯盏须熄灭。”“太阳”指新时代的上帝显示者。
摩西被遮蔽于斯,
纵有万般力和光;
既然你全无羽翼,
便不可妄图飞翔。①
①《玛斯纳维》。
倘若你时时灵交并祈祷,藉诸圣灵之扶助双翼高飞,那么,你便能窥见圣友之奥秘,获得所爱戴者之光照,“我们的确来自真主,我们亦将复归祂。”①
①《古兰经》第二章第151节。
穿过知识之谷,即最后的局限层面,行者来到
合一之谷
合一之谷
并开始畅饮绝对者之杯,凝视一体之诸般显示。在本站,他戳穿多重性之面纱,逃离肉身之诸界,晋升独一性之天国。藉上帝之耳及上帝之眼,他注视神圣创造之奥秘。他步入圣友之神殿,与所爱者如密友般共处一室。他自那绝对者衣袖伸出真理之手;他展露权能之隐秘。他无视自己的名号、名望和地位,却在赞美上帝之中发现对自己的赞美。他在自己的名号之中看见上帝名号;对他而言,“所有歌曲来自圣王”①,所有旋律皆出自祂。他端坐在“说:一切来自真主”②之御座,他安歇于“唯有真主掌握力量与权能”③之地毯。他用一体之眼看待万事万物,见到圣阳的灿烂光辉自那神圣本质之启端一视同仁地照耀所有受造物;整个受造界映照独一之光。
①《玛斯纳维》。
②《古兰经》第四章第80节。
③《古兰经》第十八章第37节。
阁下确知,行者在各段旅程中所见之诸存在界的一切变化,皆为自身观察所得。为助透彻理解,谨予举例说明:拿肉眼可见的太阳来说,尽管它用同样的光线普照万物,依显圣之王的谕命赐予所有受造物光芒,但在每一处,它会依其潜能而显现并倾注恩泽。譬如,它在镜子中映照出自身的圆形,此乃镜子的敏感性能所致;在水晶中它以火焰形状呈现,但在其他事物上只会表现出它的光照效果,而非其完整圆形。然而,如你所察,凭此效能,奉造物主之命,太阳依万物各自的品质分别予以教化。
同理,万物之性状不同,所呈现之色彩便各异。例如,黄色球体反射黄光;白色球体闪耀白光;红色球体显示红光。由此可见,这些变化出自物体,而非光线本身。再则,倘若某个地方由于高墙或屋顶之类而与光隔绝,那它便会全无光华,太阳亦不会照临。
某些不健全的灵魂亦同样如此:他们将知识诸园地禁闭于自我与邪情之高墙内,用无知与盲目将之蒙蔽,与玄妙太阳之光芒及永受爱戴者之奥秘绝缘;他们远离诸使者之主的明晰信仰所带来的宝贵智慧,被完美者的圣殿拒之门外,亦被显赫之克尔白①驱逐出去。此即本时代人们应得之下场!
①位于麦加的圣所,这里意为“目标”。
再者,倘若一只夜莺①从自我之泥土腾飞而上,栖身于心灵的玫瑰花棚,以阿拉伯之曲及悦耳的伊朗之歌详陈上帝——仅其一词便可令僵死之躯复苏,重获新生,赐圣灵予本存在界之朽骨——的奥秘,那么,你会看见众多妒忌之爪及无数怨恨之喙追逐祂,且无所不用其极,企图置祂于死地。
①寓指巴哈欧拉自己的显圣。
诚然,沁心芳香之于甲虫,不啻恶臭;怡人香水之于鼻疾,焉有效用。故而,有以下引导无知者之一说:
清除你脑中泗涕
以吸入真主气息。①
①《玛斯纳维》。
总之,物体之差异已予阐明。因此,若行者只注意表象之所在,亦即他只看那些五彩之光的球体,那他所见便是黄、红、白三色;此即冲突盛行于生灵之间、发自受限灵魂之晦暗尘雾遮蔽世界的因由之所在。有些人的确只盯着光彩之璀璨;有些人却畅饮了一体之佳酿,因为他们所见无它,唯太阳本身。
以此推论,既然行者在此三个不同层面行走,那么他们的理解与言辞便各不相同,于是冲突迹象亦在世间不断显现。因为一些人住在一体层面并言及该世界,一些人栖身有限诸界域,一些人安居自我诸层级,其余则全然被蒙蔽。故而,当时那些无份领受圣美光辉的无知人们确实提出某些要求,并在各个时代及周期,将他们自己应得之报应加诸一体之海的众生。“真主若要惩罚恣意妄为者,祂必会灭绝世间一切活物!可是,祂也的确给他们指定了缓罚期限……”①
①《古兰经》第十六章第63节。
我的兄弟啊!纯净之心犹如明镜;须以爱和除了上帝超脱一切之精神使其光洁,如此,真实之阳方能在其中闪耀,永恒之晨方能降临。届时,你必明了此言之意:“我的尘寰和我的天堂概不容我,唯独我的忠仆的心扉将我接纳。”①你亦将用手提起自己的生命,怀着无限渴望将之抛在那新的所爱戴者面前。
①出自圣训(Ḥadíth̲,传统上认为是先知穆罕默德或某位伊玛目的言行记载)。
每当一体之王的显示之光驻留心与灵之宝座,祂的光芒便彰显于四肢百骸。届时,那著名传说之奥秘亦会自幽暗中闪现:“仆人经由祈祷向我靠近,直到我回应他;当我回应了他,我便成了他赖以听闻之耳……”于是,户主现身自己的家中,整个宅邸的梁柱便因祂的光芒而熠熠生辉。光之功效出自发光者,故而,一切事物皆因祂而动,依其意愿而显。此即亲近者所汲饮之泉,诚如斯言:“亲近真主者必饮之泉……”①
①《古兰经》第八十三章第28节。
然而,不可将这些话语理解为神人同形同性,将之视同上帝诸界域沦落受造物诸层级;阁下亦不应受其误导而得出如此臆断。因为,上帝因其神圣本质而崇高无比,超乎升与降、入和出;由古至今,祂从未受人类属性的限制,且永远不会。凡夫从未理解祂,俗灵从未发现通向其本体之路。徜徉于祂的知识之谷的神秘知者无不深陷歧途;试图领悟其本质的圣人无不迷茫失措。祂神圣,高乎智者理解;祂尊贵,超乎知者领会!路已禁行,探之不敬;祂的证物便是其表征;祂的存在便是其凭据。①
①出自阿里的布道。
故而,倾慕所爱戴者之圣容的爱者说:“你啊,唯有你的本质显示通向祂的神圣本质之路,你实属神圣,超乎所有与祂的造物相似者。”①全然空无怎能驰骋先世原野?飞逝阴影岂可抵达永恒圣阳?圣友②曾说:“要是没有你,我们就无从认识你。”那被敬爱者③亦谓:“也不会达到你尊前。”
①圣训。
②指先知穆罕默德。
③同上。
诚然,这些涉及知识层级之论述,关乎对实在圣阳之诸显圣的认识,圣阳为光,显圣为镜。这光之辉煌虽在心中,却隐藏于感官面纱与此世环境,犹如铁灯罩里的蜡烛,唯有移去灯罩,烛光方能外射。
同理,你若将蒙蔽心灵之裹布剥去,一体之光便会显耀。
由此亦可显见,即便对光线而言,也无所谓入或出,遑论那存在之本质及所渴求之奥秘。我的兄弟啊,你须以探索之精神游历这些层面,不可盲目模仿。真行者,不会被言辞之棒喝吓退,不会因隐语之警告畏缩。
帷幕岂能将爱者与其所爱者分拆?
亚历山大高墙亦无法将他们隔开!①
①出自哈菲兹的诗集。哈菲兹本名为Shamsu’d-Dín Muḥammad,设拉子人,死于约公元1389年,为最伟大的波斯诗人之一。
秘密何其多,异客却无数。那受爱戴者之奥妙,穷牍简不能尽载,尽本函无以详表,纵然它不过一词或一符。“知识仅为一点,无知者却妄添。”①
①圣训。
依同样道理,再对诸界之差异予以深思。神圣诸界虽然永无终止,可依旧有人将之一分为四:时间界①,系有始有终之域;持久界②,其始已然,其终无显;长存界③,不见其始,已知其终;永恒界④,其始与终均不可见。由这些观点亦产生诸多不同表述,若逐一提及,必令人无趣。例如,有人谓长存界既无始亦无终,将永恒界名为无形无影、坚不可摧的无上之天。亦有人将这些界域称为天庭⑤、至高天⑥、天使王国⑦和必朽世界⑧。
①Zamán,音译“扎曼”。——译注
②Dahr,音译“达赫尔”。——译注
③Sarmad,音译“萨尔马德”。——译注
④Azal,音译“阿扎尔”。——译注
⑤Láhút,音译“拉胡特”。——译注
⑥Jabarút,音译“杰贝鲁特”。——译注
⑦Malakút,音译“迈莱库特”。——译注
⑧Násút,音译“纳苏特”。——译注
爱路之旅可分为四:从受造物到唯一真神;从唯一真神到受造物;从受造物到受造物;从唯一真神到唯一真神。
先前时代之神秘预言家和神学家们所述甚多,我之所以在此未予提及,乃因不愿长篇累牍地援引过往之言;自他处摘章引句,仅证明后天习得之学问,无关神圣之天赋。即便我在此已引用如此之多,亦仅仅出于随世人之俗、顺友人之习而已。况且,此类话题已超出本函意旨所及。我无意详陈他们所言,并非出于傲慢,相反,此乃智慧之明示,仁恩之垂范。
即便海达尔①果真弄沉了海上的船只,
这一不是之中依然包含有千百个是。②
①Khiḍr,意为“绿”,伊斯兰教受尊崇的人物,《古兰经》将他描述为“真主的正直仆人”。——译注
②《玛斯纳维》。
除此之外,即便在某个为上帝所钟爱者身旁,本仆依然当自己彻底迷失且无足轻重,遑论在祂的众圣尊前。尊贵属于我的主,那至高者!再者,我的意旨在于详述行者之各段旅程,而非列数神秘主义者相互抵触之言论。
以上为阐述相对界——即属性界——之始与终的简明例释。即便如此,现仍有必要再举一例,以使其完整涵义得以显明。譬如,阁下不妨思量自身:你是令子血脉之首,令尊血脉之末。你的外在所披露者,乃是神圣创造界力量之显征;你的内在所揭示者,乃是隐藏之奥秘,亦即贮存于你的神圣信托。故而,在此意义上,首与末,内与外,的确属于你自己,如此,经由赋予你的这四种状态,你当能领会那四种神圣状态,你的心之夜莺亦能立于存在之玫瑰树的所有枝头——无论可见或隐藏——放声鸣唱:“祂是首与末,是显者与隐者……”①
①《古兰经》第五十七章第3节。
鉴于人之局限性,如此表述仅适用于相对之物的范畴。若不然,那些仅凭一步便跨越相对与有限界、栖身于绝对者之美妙境界并在威权与诫命诸界安营扎寨的人们,已用一粒火花焚毁这些相对之物,用一滴水珠抹消这些言辞。他们且将畅游于灵性之海,翱翔于圣光之天。那么,在如此层面上,言辞该有何种生命,“首”、“末”及诸如此类始能被目睹或提及!在此界域,始即是终,终仅为始。
在你的爱魂之中点燃旺火,
彻底焚毁所有思想和言说。①
①《玛斯纳维》。
我的朋友啊,思忖你自己:倘若你不曾为人父,亦未曾生子,便不会听到这些话语。因此,全然忘却它们吧,以使你能在一体学堂师从爱之主,并复归上帝,为自己的真正地位而摒弃虚幻内陆①,在知识之树的庇荫下安身。
①指苏非派有关内在层面的观念,与启示真理相比是虚幻不实的。
你啊,亲爱的人!令自己贫穷吧,你便能跻身富有之天庭;让自身卑微吧,你便能饮取荣耀之河川,领悟你所求问之诗篇的全部涵义。
由此显见,这些阶段有赖于行者之洞察力。他会在每一城看见一世界,在每一谷获得一眼泉,在每一草地听闻一首歌。然而,奥秘天国之鹰的怀抱里拥有诸多美妙的灵性颂歌,波斯之鸟的灵魂中存有诸多悦耳的阿拉伯曲调;可它们隐而不见,且将一直隐而不见。
要是我说出来,许多心会破碎,
要是我写下来,许多笔会折毁。①②
①《玛斯纳维》。
②指巴哈欧拉本人尚未宣告其使命。
圆满完成本崇高旅程、藉指引之灯跟随唯一真神者,必得安宁。
通过本超凡旅程之诸高层面后,行者进入
满足之谷
满足之谷
在本谷,他感受灵性境界吹来的神圣满足之风。他将烧毁需求之面纱,凭内在与外在之眼,于万物内外观察“真主以其丰裕补偿每一个人”①之日。他由悲伤变成极乐,从痛苦转为欢愉。他的忧伤与悲痛让位于欢乐与狂喜。
①《古兰经》第四章第129节。
纵然在表观上,行者或许栖身于本谷之尘土,但在内心里,他们却雄踞奥秘涵义之巅的宝座;他们以内蕴之洪恩为食,以灵性之佳酿为饮。
欲描述此三谷,言则无力,辞则不达。笔无涉此域,墨仅留污渍。在这些层面,心之夜莺另有歌曲和秘密,令心扉为之激荡,灵魂为之呼号,然而,此内在意蕴之奥秘只可心与心低语,胸与胸吐露。
唯心对心能言说神秘知者的极乐;
信使无法奉告,函牍不能言载。①
①哈菲兹诗集。
我对诸事无能为力,故而缄默不语,
因为我的言辞不能历数,我的话语无法尽述。①
①哈菲兹的阿拉伯语诗集。
朋友啊,若非进入如此奥秘之花园,你绝无法一沾本谷之不朽佳酿。你若品尝了它,会无视其他之一切,惟畅饮满足之美酒;你将摆脱其他之所有,紧紧依附祂,在祂的道上抛性命,弃灵魂。然而,在本界域,你别无须遗忘者:“真主曾在,周边无有。”①因为,在本层面,行者举目所及,皆乎圣友之美。即便在火中,所见亦为所爱戴者之容颜。他于虚幻中目睹实在之秘密,于属性中解读本质之谜语。因为,他凭一叹将面纱焚毁,用一瞥将裹布解开。他以犀利之目凝视崭新创造;以明澈之心感悟微妙真理。此言足以为之证明:“在本时代,我已令你心明眼亮。”②
①圣训。
②《古兰经》第五十章第21节。
历经全然满足之诸层面后,行者来到
惊奇之谷
惊奇之谷
并漂荡于宏伟之洋,他的惊奇与时俱增。此时,他当有形财富为真贫实穷,视真正自由为彻底无能。他时而对万荣者的圣美呆怔,时而对自己的生命厌倦。多少奥秘之树被这股惊奇旋风连根拔起,多少灵魂被其消耗殆尽。因为在本谷,行者陷入困惑之中,纵然如此神奇景象为已抵达者之眼所敬仰和挚爱。每一时,他都目睹一奇妙世界,每一刻,他都见证一崭新创造,一惊未平,一惊又起;他对一体之主的杰作如此敬畏,以至迷失了自己。
兄弟啊,诚然,若我们思量各受造物,会见证无数完美的智慧,领悟无数新颖而奇妙的真理。梦,乃一受造之现象。看吧,其中有多少秘密蕴含,多少智慧珍藏,多少世界隐匿。不妨想象:你在住处安睡,门户紧闭;蓦然,你发现自己已身处远方一城市,而入城时并未移步或劳身;不用眼,你能看,不动耳,你能听,不费舌,你能言。或许十年过后,你会于外在世界见证自己今夜梦里所见之情景。
梦境之中有诸多值得深思的智慧,但唯有身处本谷者能如身临其境般领会。首先,在无眼、无耳、无手、无舌之环境,人却可以将之悉数遣用,这该是怎样的世界?其次,你在沉睡世界里所确实梦见的情景,十年之后的今天于外在世界得以再现,这又该如何解释?对这两个世界之差异及各自藏匿之奥秘予以思忖,能使你获得神圣确认和美妙发现并进入诸圣域。
上帝,那尊贵者,已将这些神迹置于人间,以使哲学家们无法否认来生之奥秘,或藐视已给予他们之承诺。因为,有人坚奉理性,拒绝凡为理性所不解者。然而,弱智绝无可能领悟我所述之事,唯有至高及神圣智慧始能理解:
虚弱理性岂堪承纳古兰经?
区区蜘蛛焉能网罗不死鸟?①
①波斯神秘诗。
凡此状态均可见于惊奇之谷。而行者时刻寻求更多,且乐此不疲。故而,首与末之主在详陈冥思之诸层级和阐述神奇时有谓:“主啊,让我愈发对你惊奇吧!”
再思忖造人之极致,以及所有这些层面和状态被包藏于人之情形。
既然宇宙叠藏于你,
你还自认形渺身鄙?①
①阿里的布道。
有鉴于此,我们当竭力破除兽性之束缚,直到人性之意义昭彰天下。
为此,曾饮过智慧之泉、尝过恩泽之水的鲁格曼①,在向其子奈桑证明复活与死亡之层面时,亦将梦当做证据和实例提出。我在此提及,意在通过本转瞬即逝之仆,延续对那神圣一体之学堂的青年、那长于教诲之道的长者以及那绝对者的缅怀。他说:“儿子啊,你若能不睡,你便能不死。你若能睡后不醒,你便能死后不生。” ①Luqmán,《古兰经》里的人物,第三十一章即以他为篇名,其中第11-18节记述了他训子的故事。有关这位神秘智者的轶闻,早在伊斯兰教诞生之前就在阿拉伯半岛一带广泛流传,且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哲学家,有人说他就是古希腊的伊索,还有认为他是木匠、水手、阿比西尼亚黑奴或先知易卜拉欣(亚伯拉罕)之侄等,不一而足。阿拉伯文学作品中的鲁格曼,则是一个充满智慧、妙语惊人、言近旨远的人物形象。经注学家对《古兰经》中提及的鲁格曼,或认为是先知、使者,或认为是贤哲、长老,亦无统一定论,原因在于,《古兰经》中只提到真主“确已把智慧赏赐鲁格曼”,而在列述众先知时却未提及其名。——译注
朋友啊,心灵乃是永恒奥秘之居所,勿使其变成速灭幻想之家园;莫将你的宝贵生命财富虚掷于这转瞬即逝的尘间。你来自圣界,莫心系俗世;你乃亲近之庭的居民,莫将尘寰选作归属。
总之,凡此种种阶段,言表无以尽叙。可是,因受世人错待,本仆无心接续:
故事未完,我却无心再讲,
为此祈望谅宥。①
①《玛斯纳维》。
笔在呻吟,墨在洒泪,心河①涌动血浪。“能降临于我们者无它,唯真主对我们之命定。”②
①字面上意指“Jayḥún”,为突厥斯坦(今中亚地区——译注)的一条河流。
②《古兰经》第九章第51节。
循正道者,必得安宁!
攀上惊奇之巅后,行者来到
真贫绝无之谷
真贫绝无之谷
本站乃是亡于自我,活于上帝;贫于自我,富于所渴慕者。所谓贫,乃指匮乏于受造界之物,所谓富,乃指充裕于上帝界之物。因为,一旦真爱之士与忠诚之友抵达所爱戴者的尊前,那被爱者的光耀之美与爱者的心灵之火必将燃起烈焰,焚毁一切面纱与裹布。诚然,他所拥有之一切,由心至肤,俱将燃烧,除圣友外,荡然无存。
只要亘古之神的特性显露,
摩西便将俗物的特性焚毁。①
①《玛斯纳维》。
达至本站者已成圣洁之士,超乎与尘世有关之一切。故而,若抵达上帝尊前之海者发现自身已空无本易朽世界的有限之物,无论外在财富或个人主张,皆已无关痛痒。因为,无论受造物拥有何物,莫不受制于其自身之局限;而凡唯一真神之所有,皆高超于任一受造物;对此须予深思,以明悟其要义。“诚然,正直之士必畅饮勾兑自樟脑泉①的佳酿。”倘若“樟脑”的释义为人所知,其真正寓意便昭然若揭。此状态诚为所谓“贫穷乃是我的荣耀”②之贫穷。至于内在与外在的贫穷,亦有诸多阶段和涵义,我认为不宜在此提及,故而留待他日再叙,视乎上帝所愿和天意所定。
①《古兰经》第七十六章第5节。
②穆罕默德。
恰在本层面,万物(库勒谢)之遗痕皆从行者身上消弭,神明圣容冥冥中自永恒地平线升起,“世间一切都将逝去,惟存你的主的面容……”①之寓意得以彰显。
①《古兰经》第五十五章第26、27节。
我的朋友啊,全神贯注地倾听灵性之歌吧,如对自己眼睛般珍惜它们。因为神圣智慧恰似春云,不会无休无止地向世人心田倾洒;纵然万恩者的慈悲延绵不绝,永无止歇,可对每个时代和纪元,却只按既定之量分发恩泽。“那里空无一物,可其宝库却在我们这里;而我们只按既定分量将其下发。”①被爱者的慈悲之云只倾洒灵性花园,且仅在春季降赐这恩泽。其他季节无缘得享这至大恩典,不毛之地亦无望分得这恩惠之一份。
①《古兰经》第十五章第21节。
兄弟啊!海洋并非都产珍珠;枝头并非都开花朵,都有夜莺啭鸣。有鉴于此,趁神秘天堂的夜莺尚未飞抵上帝之园、神圣曙光尚未复归真理之阳,你当竭诚努力,以使你能在此俗世尘堆里,嗅出一缕来自永生花园的芳香,永远生活在该城居民的庇荫之下。倘若达到这至高之站,抵临这至伟层面,那你便会惟所爱戴者是瞻,忘却其他之一切。
受爱戴者光耀着门与墙,
无所遮挡,眼明之士啊。①
①出自阿塔尔的诗集。
此际,你已抛洒生命之滴水,抵临赋生之大海。它确为你所寻求之目标;若合上帝之意,你便能实现它。
在本城,即便光之面纱亦被撕碎并消失。“祂的圣美全无障蔽,唯有光明;祂的圣容全无遮掩,唯有启示。”①可是,纵然受爱戴者昭然如日,玩忽者却依旧追逐金箔银箔和破铜烂铁,这是何等的匪夷所思!诚然,祂的启示强度之高,已将其遮挡;祂的光耀幅度之大,已将其隐藏。
①圣训。
祂恰如太阳那般光彩夺目,
可悲啊,祂却来到盲者之都。①
①《玛斯纳维》。
在本谷,行者越过“存在与显圣之一体”①各阶段,抵达较此二站更神圣之一体。仅凭极乐便可含蕴该主旨,无需话语或论辩;凡已身经本段旅程或已吸入本园地一丝气息者,当知晓我言之所指。
①泛神论,苏非教派信条,出自习语“唯真主存在;祂在万物中,万物在祂中。”
在所有这些旅程中,行者不可丝毫偏离“律法”,因它确是“路径”之秘密,确是“真理”之树的果实;在所有这些阶段中,他须紧着遵从诫命之袍服,紧握拒行一切犯禁妄为之缰绳,如此,他方能得享律法之杯的滋养,获悉真理的奥秘。①
①指苏非派信徒生活的三个阶段:一、Sharí‘at,即宗教律法;二、Ṭaríqat,即神秘主义行者寻找唯一真神之旅程的路径,该阶段也包含隐居修行;三、Ḥaqíqat,即真理,在苏非派教徒看来,真理乃是所有这些阶段之旅程的目标所在。与某些苏非派教徒在探寻真理时将自己凌驾于所有律法之上的做法相反,巴哈欧拉在此教谕:遵守宗教律法至为基本。
若本仆之任何话语令人有所不解,或导致困惑,那么,同样须再予征询,使其含义澄清无误,以免心存疑问,一如受爱戴者自那“荣耀地位”①所显露之圣容那般明晰。
①Maqám-i-Maḥmúd,《古兰经》第十七章第81节。
在时间世界里,这些行程并无可见之终点。然而,若蒙无形确认垂临及圣护扶助,苦行者便能以七步,不,以七次呼吸,不,仅以一次呼吸穿越这七级,倘若上帝愿意并希望如此,此即“祂对此类祂所中意之仆人的恩典”。①
①《古兰经》第二章第84节。
凡翱翔于独一性之天并抵达绝对者之海者,将本城——即存活于上帝之站——视为神秘知者之最高境界及爱者之最远归属。但对神秘之洋的本转瞬即逝者而言,本站却是心之堡的第一道门,亦即凡人进入心之城的首个入口;而心则被赋予四个阶段——这里暂且按下不表,遇投缘者始一一道来。
刚开始描画本站,
笔折数段,纸被戳碎。①
①波斯神秘诗。
撒拉姆!①
①Salám,“安宁、平和”之意,常用作文章的结束语。
我的朋友啊!众多猎犬追捕本一体沙漠之瞪羚;众多利爪撕扯本永生花园之画眉。无情的乌鸦暗中窥视本上帝天堂之飞鸟,嫉妒的猎人潜步追踪本友爱草地之驯鹿。
谢赫啊!将自己的努力化作灯罩吧,以能为本火焰遮挡逆风,即便这火焰确实渴望在主的灯盏中点燃,在灵的灯罩中发光。因为,为爱上帝而扬起的头颅必被利剑斩落;为渴慕而燃烧的生命必定牺牲;对所爱者念念不忘的心灵必漫溢鲜血。如下所言何其精当:
过无爱的生活吧,因为爱之宁和恰是苦楚;
爱之始乃是痛,爱之终乃是亡。①
①阿拉伯诗篇。
循正道者,必得安宁!
* * * * * *
在有关对波斯语称为“Gunjishk”(麻雀)的常见鸟类的解释上,你所表达的观点值得考虑。①你对神秘真理的看法似有充分的依据。然而,在各层面,每个字母皆被赋予切合该层面之含义。的确,行者在每个名称中发现一个秘密,在每个字母中发现一种奥妙。在某种意义上,这些字母乃指神性。
①波斯语的“麻雀”一词由G、N、J、SH、K五个字母组成,发音分别为“伽夫”(Gáf)、“农”(Nún)、“吉姆”(Jím)、“辛”(Shín)和“卡夫”(Káf)。
“Káf”或“Gáf”(K或G)意为“Kuffi”(使……解脱),即:“你须从自己所急切渴求之物中解脱;继而走向你的主。”
“Nún”意为“Nazzih”(净化),即:“净化你自己,唯独留存祂,你便能舍生于祂的爱。”
“Jím”意为“Jánib”(退缩),即:“倘若你仍然拥有凡尘属性,那你便会从唯一真神之门槛前退缩。”
“Shín”意为“Ushkur”(感谢),即“在祂的尘世里感谢你的主,如此,祂便会在祂的天堂里赐福你,虽然在一体之世界里,该天堂等同于祂的尘世。”
“Káf”意为“Kuffi”,即:“剥除身上的局限之裹布,你便能了解未曾体验过之圣洁状态。”①
①本段及前面四段引文出自伊斯兰教义。
你若倾听本凡尘之鸟①的曼妙之音,便会找出那不朽之杯,且无视每个易腐之盏。
①这是巴哈欧拉用波斯语传统方式寓指自己。
循正道者,必得安宁!